短短二月,无暇细读,便匆匆过了这红楼一梦。如今回首那些盛衰荣辱,虚虚实实,眼前总浮现出那水杏眸,眉如翠的女子,影影绰绰,亦明艳动人。
薛宝钗,那个自号蘅芜君的红楼佳人。我读过她的人生,却读不懂她的心思,连沉于“红学”的无数学者也是无法道明,今日几句闲侃应是连“浅谈”都及不上吧。
蘅芜君,“恒无君”,李纨随性取的封号到真是应了宝钗的性子。“故恒无欲也,以观其眇;恒有欲也,以观其。”以此可见曹公赋予宝钗的一份君子气度。我始终认为曹公对宝钗是有着一些偏爱的,想起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时,宝钗掣得那支“任是无情也动人”的花名签,百花之首,艳压群芳,宝钗自有她的超凡之处。
谈及此,不由想到顾城先生谈薛宝钗之时也用到了这一句“任是无情也动人”。如果说曹公用此意指牡丹之“动人”,那顾城先生想来是领会到了宝钗的“无情”。他评价宝钗“生性空无”又或是“合适”,细细品完其文字后,真是觉得再恰当不过了。
我一开始也对所谓的“生性空无”深表怀疑,粗粗读来,只觉得薛宝钗是一个心机深沉,圆滑处事的世俗女子,相比较于林妹妹的“闲静时如姣花照水,行动处似弱柳扶风”,“木石情缘”的悲剧浪漫色彩,她的存在并不讨喜。但她无欲无求的真性情仍能在点点细节中被体会一二。是否还记得宝钗蘅芜苑那“雪洞”一般的布置?它曾令颇好面子的贾母心中不满;还记得宝钗那一首《更香迷》吗?它也曾使贾政心有不快。脂砚斋对于钗、黛作出过这样的评价:“在宝卿有生不屑为此,在黛卿实不足一为。”可见宝钗不媚权贵。
玲珑若无心,何必求八面,很多人认为既然宝钗是个“生性空无”的人,为何又能“合适”呢?我倒是认为这才是宝钗最聪慧的地方,她深知“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”。在偌大的贾府,宝钗是一个真正的大家淑女,又是一个真正的隐士,由此,她才能换得自在和人心。
有人说,宝钗是一个艳极了的女子,我深深赞同这一点。“生得肌骨莹润,举止娴雅,唇不点而红,眉不画而翠,脸若银盆,眼如水杏。”曹公无疑给我们描述了一位“一笑倾城”的绝代佳人。但除此之外,宝钗也是一位淡极了的女子,一股娴静的风韵在骨子里静静蕴养着,举手投足间流露出一丝也足够迷人。能将艳和淡融为一体且和谐得如八卦阴阳的,红楼众女也仅宝钗一人而已。
山中高士晶莹雪,宝钗这样的女子必是动人的。
(指导老师:金丽萍)